就在前几天,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杜伟不幸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去世。
初步判断,杜大使因身体健康原因意外去世,具体还需进一步核实。
这是官方给出的定论。
外交部也第一时间对杜大使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人表示诚挚慰问,表示将派员赴以调查。
“最深切哀悼”这5个字,也代表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人的心情。
失去了一位年轻的大使,不仅是家人的悲恸,也是我们外交事业之觞。
一、大使之死,意外还是阴谋?
一个人离世有两种原因,一是自己死的,二是被人害死的。
那杜大使是怎么死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1.跟蓬佩奥出访有关?
杜大使去世当天,以色列第35届*府正式宣誓就职,结束了持续一年多的组阁僵局。
如此敏感的时间点,意外离世,难免会让人多想。
而杜大使去世的时间也正好是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问以色列后三天,所以有人认为这可能会是美国人的阴谋。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问以色列期间,散布反华谬论,并发出“中国投资威胁论”。更重要的是,蓬佩奥曾任美国中情局局长。
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CIA就研发过一种暗杀武器“心脏病枪”,可致人突发心脏病身亡,而且尸检几乎检测不出是非自然原因引起的。
美国对以色列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CIA、FBI等机构在以色列更是长期经营,势力盘根错节,制造一起暗杀伪造成“心脏病突发”是完全有条件的。
如果未来可能有一天,以色列放弃美国,倒向中国。
那这可是美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2.连轴转超负荷?
据了解杜大使最近的工作是连轴转,很可能是劳累过度心脏病发。
先看一下,自3月12日到任后杜大使密集的行程。
不仅要出席各种外交活动,协调维护华侨权益,还要忙于国际公关,抢占舆论。
频频接受媒体的采访,或是给当地的媒体撰写文章。
4月2日,杜大使在以色列发行量最大的希伯来语报纸《今日以色列报》发表题为《合作是治疗新冠病*的良药》的文章。
4月17日,《今日以色列》在其周末特刊《第一信源》及网站又刊登了杜大使的书面采访。
5月5日,杜大使接受《信念之柱》书面采访,就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疫情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友好交往历史等回答对方提问。
事实上,不止杜大使在连轴转。
疫情期间,我们整个外交战线都在连轴转。
但我有一个小疑问,驻外大使肯定都是要定期体检的。
要是杜大使有严重的健康问题,恐怕连坐飞机都有危险,又怎么会被外派?
二、那些年,殉国的外交官
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机上除3名机员生还外,11名外交官和记者及5名机组人员罹难,周总理临时改变路线,幸免于难。
打捞出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残骸年,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会计邹兴志在驻阿富汗工作期间患脑溢血逝世。
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妻子朱颖3人牺牲,许多外交官受伤。
使馆一秘曹荣飞和另一名外交官郑海峰满面鲜血年,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毛家义参赞已临近退休,为了准备一次重要的访问,他坚守在岗位,积劳成疾,引发哮喘,倒在工作岗位上。
年,中国驻吉尔吉斯坦使馆一等秘书王建平被疆独分子杀害。
年10月21日,中国驻菲律宾宿务总领事宋荣华受重伤,副领事和另外一名外交官因私人纠纷被杀身亡。
作为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问题可以向当地中国使领馆求助。
那外交官也是人,谁来保护他们呢?
三、外交官有多难?
1.表面光鲜,实则清苦
外交官的驻外时光很少有特别一帆风顺的。
尤其是作为一馆之长的大使,更是日程满满,需要考虑和处理的双边、多边事务繁杂。
看杜大使上任三个月后密密麻麻的行程,就可知道他平时工作的忙碌,更不必提背后需要处理内部事务、谋划未来事务的压力与辛劳。
远离妻儿,承受战乱、疾病,忍受孤单。
90年代之前,我们的外交官家属随任*策是很严格的。
外交官的配偶能否随任,要看外交官的职衔。
大使、参赞的配偶可以随任,一秘以下的外交官只有在第二任期才有资格携带配偶出国,而工勤人员的家属就没有任何随任的可能。
无论是大使、参赞,还是一般工作人员,孩子不论大小,一律不准出国随任。
不一定所有外交官都能被派驻到欧美发达国家,也有被派驻到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
在非洲常待过的都应该知道,疟疾、伤寒、霍乱等疾病几乎都难以避免。
因为疟疾没有疫苗,所以在非洲使馆工作的每一名外交官,每天都面临着得疟疾的危险。而所谓的“艰苦地区”,并非只有非洲,实际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非洲”,只是各有各的苦法儿罢了。
每一个时代,都有外交官的牺牲。
战乱、辐射、地震、高温、酷寒、疫病,都要自己扛起来。
2.外交官收入不比国内高
外交官,也是公务员群体的一部分。
但他们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清闲以及朝九晚五的“混吃等死”,有时候忙得都没时间吃饭,,睡在办公室也是常有的事。
相比于付出,外交官的工资待遇确实不算多。
如果你博士毕业,进入外交部后会给你一个“三等秘书”的职衔,级别是正科,每月全部工资收入不到元。
即便四年之后顺利晋升为“二等秘书”,工资也就涨个几百块。
使馆工作人员除了工资,就再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了,甚至连医药费、房租、水电都要从工资中支出。
驻外人员没有奖金,没有什么补助,也没有任何创收的途径。
举个例子,经常在外事活动中出现的翻译。
外交部的“高翻”们作为“翻译国家队”,其中每一位成员都是国内翻译领域的绝顶高手。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随便一场两三个小时的同声传译获得的收入,就能超过现在一个月的工资。
钱,根本留不住他们。
留住他们的,是对外交事业的这份热爱与执着。
3.外交官的委屈
为什么外交正收益,有时成了国内负能量?
有时候,这是外交官最大的委屈。
天天被一些网友以软硬、鸽鹰来评价。
用“软”和“硬”、“鸽”和“鹰”来评价外交官真的合适吗?
外交的工作目标就是既维护国家利益,又不打仗。
打仗是*人的事情,外交官就是要奔走劝和,甚至是“息事宁人”。
何谓外交?
就是要化解敌意,哪怕不能“化敌为友”。
混为一谈,你这不是让外交官“越俎代庖”吗?
开启一场战争太容易了,但结束一场战争真的很难。
看看现在的叙利亚,你就明白了。
外交是一种“小声说重话”的艺术,是一种相互妥协。
但妥协不是投降,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是用和平的方式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外交不是比“鹰”、比狠的竞技场。
所以,请多理解他们一些。
四、不能让他们孤*奋战!
今天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异常敏感复杂,用“险恶”形容也不为过。
尤其是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对我们的各种甩锅、索赔、追责都来了,明枪暗箭,来势汹汹。
未来,我们的国际压力显然只会更大,国际舆论环境只会更凶险,我们的际公关工作势必业更为艰巨而紧迫。
这时候,该说什么、怎么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外交官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我们不能让他们孤*奋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希望上了些年纪仍奋战在一线的外交官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别太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