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肌缺血坏死后若不加干预,会导致心室重构进而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
尽管当前有溶栓、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等方式可使闭塞和狭窄的冠状动脉开通并及时挽救濒临缺血坏死的心肌,阻止心功能进一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无法恢复已缺血坏死的心肌细胞。
有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会使正常心肌代偿性肥厚,进而进展为心室重塑,最终诱发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年LALU等的荟萃分析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力衰竭总体来看是安全和有效的。在诸多的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过程中,选择直接静脉输注的植入方式是最方便可行的。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虽可暂时缓解病痛和改善生活质量,却无法使梗死的心肌修复再生,而干细胞具备的组织再生和多向分化潜能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3年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选年1月至年6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4例行常规治疗并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4例仅行常规治疗。
对象:入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共入选8例患者,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9.40±11.51)岁,随机分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n=4)和对照组(n=4),见表1。
表一临床评估
评估:3年后评估两组患者心功能、生化指标、心电图Ⅱ导联ST段的变化。
心脏功能相应指标比较
干细胞移植组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55.75±10.69)%较治疗前(49.25±13.62)%呈现升高趋势;左室短轴缩短率治疗后(30.00±6.78)%较治疗前(25.75±8.18)%呈升高趋势;而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和舒张末期前后径、主动脉内径、左室舒张末厚度、主肺动脉内径、右房横径、右室横径改善趋势不明显,见图4和表2。
图4表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值比较
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治疗前后射血分数变化值(6.50±3.42)%与对照组射血分数变化值(-2.25±4.57)%以及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变化值(4.25±2.22)%与对照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变化值(-1.50±2.8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图5和表3。
图5表3心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级心功能的患者数量见表4。
表4生化指标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年的生化指标及术前与术后差值情况。因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有关指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三酰甘油、胆固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故只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见表5和表6。
表5表6两组患者心电图Ⅱ、Ⅲ、aVF、V3、V4、V5导联ST段治疗前后变化
治疗前后Ⅱ/Ⅲ导联对照组与干细胞移植组相比ST段下降变化更为显著,而治疗前后V4导联干细胞移植组ST段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ST段变化呈上升趋势,见图6,可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心电图的影响尚未明确。
图6安全性评价
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经静脉输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未见不适。术后24h内未见血压异常波动、心率增快或减慢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年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较对照组呈显著改善趋势,并且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并未导致免疫排斥反应发生。
结果
显示以单支血管病变患者获益明显,该试验术后随访发现无死亡患者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说明经静脉输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