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财*深陷危机,战乱导致河北、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江淮地区的租赋成为唐朝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然而汴水(大运河通济渠段)由于多年未曾疏浚而阻塞,物资运转的困难甚至在长安引起了粮荒,一斗米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七千钱。
如何尽快度过危机,恢复民生,摆脱战乱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创伤,关系到整个唐王朝的稳定,正是在这样的困难局面下,唐代宗任命刘晏为户部侍郎、京兆尹、并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刘晏也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左右的主持财经的工作。
那么,刘晏究竟是谁呢?他又是否能担起如此重任呢?
实际上,刘晏小时候便天资聪颖,有着“神童”的美誉,《三字经》中便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的记载,“正字”是唐代官职名,虽属于从九品,却与校书郎一样,属于文士晋升很好的起点,成年后的刘晏先后担任多地县令,深得百姓爱戴,安史之乱期间也曾管理江淮租庸事务,是一位很有实干经验的官员。
刘晏上任后,最重要的举措是整顿漕运和改革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漕运改革
一、疏浚汴水河道,恢复安史之乱前的漕运路线
安史之乱前,京师长安运粮的漕运路线是:由淮河入汴水(大运河通济渠段),由汴水入*河,再从*河入渭水到长安(大运河广通渠段),由于在*河段经过险峻的三门峡,而三门峡航道狭窄、水流湍急,常常船翻人亡,损失巨大,因而在洛阳到陕州路段常常改走陆运(陆运运费较昂贵),以避开三门峡之险。
安史之乱中洛阳失守,这条路线也因此断绝,于是改走由汉水至洋州(今陕西洋县),再陆运至长安的运粮路线,但汉水航运并不便利,虽可救急,却无法长久满足京师的需求。
刘晏征调大批民工疏浚了汴水河道,恢复了战乱前的漕运路线,为了使船只顺利通过三门峡,又从巴、蜀、襄、汉等地调来大批竹子麻皮,制成坚韧耐磨的纤绳给船夫使用,并以十艘漕船为一纲,每纲配备熟悉航道暗礁水情的当地人一名,掌篙的船工五十人,拉纤的船夫三百人,水中岸上同心协力,大大增加了船只和人员的安全性,同时对能安全通过三门峡的船只一律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了漕运的畅通。
二、废除直运法,改用分段接运法
直运法就是在扬州集中漕船,经过淮河、汴水、*河、渭水抵达长安,由于各个河道水流缓急、涨落形势均不同,漕船常常滞留在某个河道中,不仅费时长,损耗多,也使运输费用大大增加,米价居高不下。
刘晏将直运法改为分段运输的接运法,具体来说就是将漕运分为四段:长江船只到扬州,汴水船只到河阴,*河船只到渭口,渭水船只到长安,并在扬州、河阴、渭口等接运点设立仓库,粮食运到即入仓储存,待河水深浅合适时再由下一河段漕船起运。
分段接运法不仅提高了漕船的运输效率,节约了运输成本,还使得船工们能够长时间在同一河道行驶,有利于船工熟悉水情,进一步保证了漕运的安全,此外,刘晏还将从前散装在船内的粮食装袋运输,大大减少了中途的损耗。
三、设立漕船造船厂
唐代漕运船只多征自民间,大多简陋残破,难以对抗风浪,刘晏在扬州新建十个造船厂,专门建造漕船,并根据长江、汴水、*河、渭水的水力不同,分别建造不同类型的船只。
比汴水水面宽阔,水流平稳,便建造平底浅仓的“歇艎支江船”,而三门峡水流湍急,多暗礁险滩,则建造较小但更坚固的“上门填阙船”。
四、改革漕运组织
刘晏改革之前,漕运由地方*府找当地富户承办,承办者被称为“船头”,“船头”再自行寻找船工,而这些富户船头往往苛待船工,克扣脚钱,还乘机侵吞漕粮,谋取暴利。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刘晏将富户承办改为国家承办,由*府组织训练船工水手,使“人人习河险”,合理支付脚钱,多次运输不出事故者予以奖励,并在漕运路经藩镇段派遣将士押船,防范藩镇及盗寇扣押或抢劫漕粮。
漕运改革后,不仅京师的粮价得到了稳定,漕运沿途各地、特别是久经战乱的中原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在运送漕粮的过程中,刘晏有计划的将一部分漕粮留给中原各地的人民,使他们免于饥荒,得以从事生产活动,减轻了战乱留下的创伤,时中原户籍得以大量增加,也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
盐*改革
一、改官收官销为就场专卖制
唐朝之前对食盐实行官收官销制度,即统购盐户所产食盐,再将所购食盐提高一定价格出售获利,但由于盐务机构庞大,管理不善,再加上官员从中牟取私利,因而导致盐官渔利、百姓受害。
刘晏任盐铁使后,采用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也称就场专卖制),即盐工可以自由生产,但所产食盐必须卖给国家,*府再统一批发给商人转运各地销售,既实现了国家对盐业的控制,又充分调动了盐工和商人的积极性。
二、精简盐务机构,强化对盐官的监控
刘晏裁撤了不产盐州县的盐官,设立十三巡院监管官盐的推销,同时负责缉捕私盐运销,精简了繁冗的盐务机构。
同时,他将盐业商人应缴纳的流通税平摊于盐价之中,商人缴纳包含税款的盐价后,即可不受地域限制的自行运销全国各地,这一措施既避免了盐官在收纳税款时对商人的盘剥,减少了操作流程,也有利于盐价的稳定。
三、设立常平盐、调节市场平抑盐价
在偏远地区,刘晏设常平盐,即*府运官盐贮藏,每当商家变少,盐价上升,便减价出售*府储存的官盐,保证市场的供应。
刘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他的主持下,唐*府的财*收入从广德二年(公元年)的万缗增加到大历十四年(公元年)的多万缗。
更为重要的是,*府税收的增加并不是建立在对百姓的盘剥之上,相反的,因为各项措施都有利于百姓积极发展生产、参加商业流通,人民安居乐业,人口也稳步增长,实现了“国富而民不劳,上足而下不困”,支撑着唐王朝在艰难时局下的延续,如此成就,也难怪唐代宗盛赞刘晏为当朝萧何了。
王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