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步定位诊断
1.神经定位:躯体反射原理——放射痛。体表局部病变反射到邻近或远隔体表,其临床表现可以是躯体放射痛或扩散痛,它是描述经络体表行走路径的基础之一,与古典经络体系形成有关。颈椎病引起的颈臂综合征以及坐骨神经痛是这类反射的两个典例。前者的疼痛或麻木症状可以自颈部放射到肩臂、前臂外侧以及手指端。后者的疼痛麻木则经常从腰骶部沿胆经或膀胱经行走途径放射到足部,显然正是通过这类反射的逆向途径,临床应用邻近或远隔反应点上的推拿或针灸,可以治疗体表某连续部位病痛。这一反射途径及逆向刺激的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躯体反射区的连续特点,而且大致划分了上下肢躯体反射区的管辖范围及颈部的远隔反射区,主要在上肢,而腰骶部的远隔反射区,主要在下肢。介于颈部与腰骶部之间的胸部,则可能归属上下肢共同管辖。其靠近颈部的上胸壁主要反射到上肢,而靠近腰部的下胸壁则主要反射到下肢。上下肢躯体反射区的这种分工可因脊髓的完整性,或者说躯体反射区的连续分布特点而变得模糊,故刺激一些上肢穴位能治疗腰骶部病痛,而刺激一些下肢穴位也能治疗颈部疾患。
2.触诊定位:对相应脊椎节段进行触诊,寻找反映点,包括压痛、硬结、皮温增高、痛觉过敏、皮肤张力增高。原理:躯体反射的五种形式:体表深部反映到体表浅部。(共五种形式:体表深部反射到体表浅部、体表局部反射到临近或远端、患侧体表反射到健侧体表、上下肢或身体体表上下对应部位病变的相互反射、全身体表各处病变向微笑区域如耳、鼻、手、足等敏感区域的反射,即是一种在局部的“全息反射”或“微反射”。
体表深部病变反射到体表浅部是患部出现皮温变化(升高或降低)、肿胀、疼痛或感觉过敏等躯体性症状的基础,也是患部出现阿是穴并且可以用治该部体表深处或疾患的基础,例如急性关节炎时可以导致关节表面皮温升高,局部肿胀疼痛或压痛等阳性反应就属于这种反射
3.影像学定位:用来判断前两者是否吻合,有时只作为参考。
二.反映点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的治疗。
强调在找准各反映点(对于颈源性肩背痛患者,反映点常出现在下段颈椎的关节突关节、棘突、横突、横突前方,以上部位的临近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神经干、交感神经节等)后进行需要松动关节的确定,在卧位下或坐位下进行动态关节松动。根据交互反射原理,在患者主动活动关节时,进行关节松动更容易加强交互反射的功能。这符合“脊椎病因治疗学”里的“动中求正”,然而此“动”与彼“动”不同点在于更加强调患者的“主动运动”。系统医学原理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态系统,有维稳机制。在运动系统里,这个维稳机制的一方面就是主动活动。相关文章链接:
1.“反映点反映点反映点”转自金观源《临床针灸反射学》
2.“跑步”治好我的咽鼓管炎——兼谈系统医学原理
3.咽鼓管的腔道空间与“骨错缝、筋出槽”
4.跑步岔气与顺势而为的反映点自我复位
5.跑步岔气的原理与手法治疗机理(后续加群继续学习)
欢迎一起研讨加入学习群“反映点推拿”,欢迎扩散转发群码。
下面有您需要的书和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