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出现贫血的情况多发生在中后期,此时肾脏发生了实质性的损伤,导致肾脏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刺激造血的功能变弱,导致血容量减少,检查血红蛋白可以观察到逐渐下降。
普通的贫血往往会引起头晕、四肢麻木、呼吸困难等情况,肾病出现贫血除了这些常见症状,危害则更大。一方面血容量下降,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会加重肾脏缺血缺氧的情况,进而加速肾功能的纤维化进程。另一方面,贫血导致患者身体状态变差,免疫力下降,不舒服感加重会增加肾病的治疗难度,不利于病情恢复。
部分肾友在肾病治疗过程中,往往更重视血肌酐、尿素氮等“知名度”的血生化指标的治疗,反而忽视了贫血的纠正,导致耽误治疗。
那么,如何防治肾病贫血,弥补肾脏缺血的情况?
三步走环节不要搞错!一、监测血红蛋白的情况。
肾病3期后,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的肾友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