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都没有很紧张,反而是你们比较紧张我。谢谢你们,医院的各位医生,幸亏有你们这么强的团队。”
9月24日,我院产科一病区一位特殊的产妇,顺利出院了。
一位让医生惊出冷汗的孕妇▼
一个月前,我院产科一病区主任宋学*的高危妊娠门诊来了一位漂亮孕妈。
今年27岁的小姚(化名),当时已孕32周。
宋主任按例详细询问孕妇病史时,了解到小姚曾在幼时因先天性心脏病做过一次手术,但具体什么先心类型什么手术方式,她都记不得了,且无法提供当年的就诊记录。
宋医生的脸色顿时凝重了起来,同时给小姚进行了详细的体检和心脏听诊。
听诊器一放到小姚的胸前,胸骨左缘和右缘都是III级响亮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再观察小姚的指端和嘴唇,有轻度紫绀,然而想从心超检查反究一下她的手术方式以及目前的心脏功能情况,看到的却是B超室主任王磊做出的检查结果:术型未知;功能性单心房、功能性单心室考虑,大动脉转位,右侧房室瓣中重度反流,左侧房室瓣轻度反流。宋医生当场惊出了一身冷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简单来说,小姚患有妊娠合并严重的心脏疾病(单心房和单心室),一种极其危险的产科合并症。正常心脏是“四居室”,负责肺、体循环两条血液循环,而小姚的心脏只有“两居室”,手术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循环崩溃,危及生命。多学科会诊直面“心”挑战▼
病情汇报妇产科主任马建婷后,立刻联系医务部,组织心内科、胸外科、B超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各主任进行了第一次多学科会诊。
按照妊娠合并心脏病诊疗指南,姚女士复杂先心术后,属于IV级重度风险,红色管理。
随着妊娠进展,母儿并发症风险增加,孕妇死亡率也明显增加,最佳的终止妊娠时间为孕32-34周。
但孕妇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疾病的危险性,反复要求希望能将孩子保至足月。
最后,经过临床多学科专家团队综合评估,严密随访,加强监护,既能减少母亲并发症,又能保障提高新生儿的各项机能,限期手术,至孕约36周,啃下这块硬骨头。
小姚的产检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了一周两次,经过最后几周的数次紧张而忐忑的产检,她深深明白,自己的病情绝非医生危言耸听。至孕35周,非常配合医生入院。
入院后,再次仔细完善各项检查,血气分析、动态心电图、心超……唯恐漏下任何一个细节。
术前一天,医务部再次组织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心内科、新生儿科进行了术前讨论,对麻醉方式、手术前后氧饱和度、循环容量管理、拔管时机等各个细节进行了反复斟酌,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变化作了应急预案。全方位保障母子终平安▼
在马建婷主任的带领下,宋学*主任、汪棋秦医师共同参与了这场手术。
麻醉科王浩杰主任负责术中麻醉,新生儿科、ICU和心内科主任在旁随时待命。
所有医护人员都做好了准备,只为确保产妇和婴儿的安危。
……
一声响亮的啼哭声打破了手术室内凝重的气氛,婴儿顺利出生。
徒手按摩子宫、持续按压下腔静脉(控制血液缓慢进入肺循环)、减量注射宫缩剂、控制液体速度……手术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图片源自网络
术后新生儿因早产转到新生儿科,产妇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后转重症监护病房继续加强监护,48小时后产妇回到普通产科病房。
经过术后预防产后出血、预防性抗凝、抗心内膜炎、纠正贫血等治疗后,产妇恢复得很顺利,小宝贝也于产后5天新生儿科出院回到了妈妈身边。
9月24日,母子平安,双双出院。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在我国孕产妇死亡顺位中居第2位,仅次于产后出血,是最直接的非产科死因,发病率在我国约为1%。
像小姚这样妊娠合并功能性单心房、功能性单心室、大动脉转位的复杂先心畸形的患者更是寥寥无几。
图片源自网络
患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母体循环系统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加重了孕妇心脏负担,所以下面三个时间段是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危险“三关”,应警惕心力衰竭发生:
妊娠32-34周、分娩期和产后72小时内。
因此我们要加强管理,孕前充分评估是否适宜妊娠,孕期加强监护,严格高危五级管理,分娩期多学科合作,需至医院就诊。
————————
作者:妇产科
编辑:杨莹
审核:陈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