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俞茜茜
通讯员方序鲁青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强劲而有力的心跳,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充沛的能量。心脏如果出了问题,通常都是大问题。
寒冷冬季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魔鬼季节”。相比其他季节,浙江大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比平时多出30%左右。其中,冠心病、急性心梗、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在这个季节尤为高发;此外,像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等瓣膜疾病,到了冬季疾病也更容易病情加重,威胁生命。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浙大二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患者群体庞大,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越来越多的微创介入技术创新应用于临床,很多原本要开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一根导管,就能解决诸多心脏顽疾。尤其在疑难复杂病例微创诊治领域形成特色,颇受患者好评。
浙大二院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创新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日,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医院排行榜》,浙大二院心血管病学科蝉联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第4名。
作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挂靠单位,浙大二院拥有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批国家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以及浙江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浙江省唯一心血管内科医学支撑学科及心血管病诊治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
中心针对心力衰竭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围绕心瓣膜病及心肌梗死两大常见病因进行联合攻关,致力于成为一站式心脏疾病诊治全球领跑者:高水平实现从健康维护、到介入治疗、到心脏移植“全链式”临床解决方案;首创“创新中心”研究范式,形成心脏瓣膜疾病介入治疗“杭州方案”“中国瓣膜”等全球公认的标志性原创成果,技术和产品辐射到南美、欧洲、亚太4国7大医学中心及全国近家医学中心。
1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就像一栋房子,它有四个房间,房间的“门”称为瓣膜。它们会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而规律开关,以便让血流在合适的时机流往合适的位置,胸闷、气急、乏力、下肢水肿等严重症状的出现,很可能正是因为心脏的“门”出现了问题。
心脏的“门”打不开或关不拢
心脏就会“罢工”
前不久,65岁的张大伯在儿女们的陪同下来到浙大二院心内科。张大伯一直有活动后有胸闷气促的毛病,最近两个月稍一活动就胸闷气急,平时走20米就不得不休息,甚至晚上连觉都没法睡。经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张大伯被确诊患有“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代表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EF值只有17%,而正常的心功能应该都在55%以上,病情刻不容缓。
无独有偶,58岁的杨大伯最近也因类似症状来到浙大二院心内科就诊。他有多年的冠心病病史,曾植入支架,出院后一直口服药物治疗,最近一段时间总觉得没力气,活动后胸闷气急的症状逐渐加重,又出现了双下肢水肿的情况。经过心脏超声检查,被确诊为“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
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
为心脏重新换一扇“门”
张大伯和杨大伯胸闷气急之所以那么严重,正是他们心脏的“门”出了问题。但他们两人的心功能都很差,外科手术风险过高。
浙大二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带领的心脏瓣膜团队经过详细评估和讨论后,决定分别对张大伯和杨大伯进行微创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先宝介绍,通俗来讲,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就是心脏最主要的“大门”堵了。通过微创介入的治疗方法,在堵了的这扇“门”里,重新撑开一个新的“门框”,安一扇新的“大门”,纠正血液“通行受阻”的情况,这就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而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就像心脏里一扇重要的“双开门”关不上了,同样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并用自主研发的新器械,把两扇门“抓”在一起,让它们中间的一个关不住的大洞变成两个小洞,改善血液反流的情况,这就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
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张大伯经麻醉后,刺穿工作开始顺利地进行。在病人的大腿内侧,王建安教授通过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将人工主动脉瓣膜送入张大伯的心脏。在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王建安教授通过精准的控制,缓缓释放人工主动脉瓣膜,为张大伯更换“心门”。
紧接着,杨大伯的手术也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同样是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将二尖瓣修补器械送入杨大伯的心脏,在经食管超声的精确定位下,王建安教授准确地抓捕到杨大伯脱垂的二尖瓣叶,杨大伯二尖瓣反流的情况即刻得到了改善。
心脏瓣膜亚专科:
随着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0%以上。目前国内患病人数高达万,预计年患病人数将达万。同时心脏瓣膜疾病也有着高死亡率,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一旦出现症状2年死亡率大于50%,远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
为了守护千万患者的健康,年初,王建安教授就带领团队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历经近8年的沉淀,瓣膜团队累积了上千例TAVR手术经验,成为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单中心之一。根据国人主动脉瓣钙化较重、二叶瓣畸形比例相对较高等实际特点,王建安教授带领心脏瓣膜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同时研发了国内首个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人工瓣膜。
浙大二院瓣膜团队还率先开展国际领先的第二天出院计划,在保证患者安全医疗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此外,王建安教授团队还实地指导欧洲、南美、亚太地区4个国家7大中心和国内27省市自治区近家医学中心的TAVR手术,更有来自美国、韩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全世界各地的心脏介入医生来到浙大二院接受培训。
同时,团队也针对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经导管介入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年,王建安教授开展了国际领先的MitraClip手术,后续引进了NeoChord、ARTO等不同理念的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年,作为全国PI开展了我国自主研发的Dragonfly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系统的研究,即刻手术成功率非常高。
目前,浙大二院作为牵头单位或核心单位已经完成了10多项心脏瓣膜相关临床研究,为守护患者心脏健康不断努力。
2
冠脉堵塞——
心脏上有三条大动脉叫冠状动脉,它负责给心肌输送血液提供养分,冠状动脉狭窄引发的疾病,就是冠心病。当冠状动脉突发完全堵塞时就会引发心梗甚至猝死。
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
一年前植入冠脉支架
一年后再次狭窄
35岁的彭先生是一名民间救助队的队员,因缺乏对健康的管理,早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三高”人群中的一员。一年前更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急救,右冠状动脉植入了一枚支架。
一年来,彭先生没有认真控制,胸闷胸痛的情况又开始逐渐出现并有加重现象。在当地复查冠脉造影后提示一年前植入的支架内又出现了再次狭窄,且远端已经慢性完全闭塞,相应部位的心肌已经没有了血流的灌注。
因为右冠闭塞为慢性病变,原本堵塞冠脉的破损斑块已经逐渐机化甚至钙化,开通非常困难,医院用了5个小时,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通俗来讲,心脏在人体内就像一个总司令部,同时,司令部也需要自己的“炊事班”提供营养,这条运输营养的道路就是“冠状动脉”。当冠状动脉闭塞时,就相当于司令部“断了粮”,我们必须打通这条运输通道,才能保证“司令部”的有效性。
彭先生的“粮草运输通道”,已经被“石头”封死,必须通过特殊的技术才能够打通这条关键通路。
运用ReverseCART技术
顺利打开生命通路
ReverseCART技术,即反向控制性正向-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是开通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难度较高的方法。是通过逆灌病变部位的血管,反向开通闭塞血管的技术。通俗来讲,就是对闭塞的血管进行“包抄”,绕“小路”抵达病变血管,反向从“石头”还比较少的“路段”,开通司令部的“粮草大道”。
彭先生入院后,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蒋峻对彭先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最后确定治疗方案。
蒋峻教授熟练地通过ReverseCART技术,首先寻找到逆向血管,通过闭塞段,实现正逆向导丝吻合,通过腔内超声(IVUS)证实导丝全程真腔,过程顺利,成功恢复了右冠血流。整个开通过程仅用不到1小时,最终顺利为彭先生的“司令部”打开了一条生命通路。
术后,再配合以完善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抗血小板、降脂、抑制心脏重构等)、全方位生活方式的改善指导(如戒烟戒酒、增加运动),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顺利康复出院。
冠脉亚专科:
心血管介入诊疗是心血管内科的传统优势,其中冠脉亚专科名列前茅:平均每年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近台,其中复杂病变手术占大部分,手术量居全省第一。主持并参与10余项冠脉相关临床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积极研发冠脉新型诊断及治疗方法如AccuFFRct、AccuFFRangio、AccuFFRIVUS和AccuIMR,从传统影像诊断手段挖掘冠脉功能学信息,有效提高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研发第一代及第二代药物涂层球囊,实现冠脉介入无植入,引进新技术如准分子激光冠脉斑块销蚀术(ELCA)、“血管内冲击波”钙化处理技术(IVL)及Impella等,为广大冠脉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3
心动过缓、心衰——
心脏就像一台“泵”,时刻不停地把血液泵入血管,为全身脏器供血。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天要跳10万次左右,平均每分钟跳60-次,方可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
如果心脏跳得太慢了,泵血就少了,会导致各脏器供血不足,因此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如果心脏停跳超过5秒以上,就可能引起晕厥,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心脏变大、心功能下降甚至猝死。
心脏“老了”“病了”导致心跳慢了
都需要及时安装起搏器
装了起搏器能做磁共振检查吗?
心脏中心副主任项美香教授介绍,心跳慢除了年龄增长导致心脏的“电路系统”老化外,临床上更多见的是因为心脏疾病引起“电路系统”的病变。高血压、冠心病会引起“电路系统”故障,使全身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跳骤停,危及生命。以至于还未到“电路系统”老化的年龄,心脏就提前“罢工”了。
简言之,心脏“老了”跳得慢了和心脏“病了”跳得慢了,都需要及时安装起搏器。
广义的心脏起搏器,称为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主要有三种类型:最常见的起搏器主要用于心跳过慢,分为单腔和双腔;第二种是植入式心脏转律除颤仪(ICD),应用于心脏猝死的预防;第三种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用于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同时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
年在世界上植入了第一台心脏起搏器,60多年来,随着科技的进展,起搏器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并从磁共振检查禁忌到磁共振扫描兼容,但仍是经静脉的有导线的起搏系统。
传统的起搏器,最开始时是不能做磁共振检查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研发和上市了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年浙大二院在华东地区植入了首例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并积极推广应用,目前几乎所有病人植入的都是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现在有了更微创的无导线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有导线起搏器。所谓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的起搏器。它直接安装在心脏内,体积不到1毫升,重量不到2克,就像一个“小马达”,它还具有兼容3.0磁共振、使用寿命长的优势。
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心脏,无需开刀,也没有伤口。通过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穿刺,放入血管鞘,通过血管鞘,把无导线起搏器递送到心脏内合适的部位,通过X光影像和参数测试确定固定牢靠后,释放小胶囊起搏器。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手术,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介入操作,病人甚至都不需要麻醉,平均操作时间在半小时左右。不用担心它会“掉下来”,心脏不是光秃秃的,有很多肌小梁,无导线起搏器上有4个高科技小爪,可以固定在心脏的肌小梁中,只要钩住两个以上的小爪,就不会掉下来了。医生在操作时会反复确认,包括影像和起搏参数测试等。即使在操作中万一掉下来了,也有特殊的器械可以把它取出来。
目前无导线起搏器是单腔模式,所以并不是所有病人都适用。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判断。预计双腔感知功能的无导线起搏器明年年初将在国内上市,半数以上的起搏器病人可从中获益。
在心衰的治疗中,除了药物还有一项非常有效的“器械治疗”,即三腔起搏器,又称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患者中约1/3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就像一支缺乏指挥的拔河队伍,有力使不到一处,而CRT就是一个“司令官”,把各自为政的“拔河队伍”拧成一股绳,从而恢复心脏的协调收缩,缩小心脏,改善心功能。与此同时,这个小机器还带有自动复律除颤器功能,具有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
起搏器亚专科:
起搏器亚专科在国内名列前茅,年起搏器包括CRT-D手术总量全国领先。积极开展和推广起搏器植入新技术,年11月成功植入浙江省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Micra,开启浙江省“无导线”起搏器时代。激光电极拔除、CRT-D植入等技术亦走在全国前列。
4
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据统计,中国房颤患者人数超过千万,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以上。而房颤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比例达到40%-50%,我国每年因房颤导致卒中的患者约万,给社会、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房颤为什么会引起中风?
不久前,70多岁的俞大伯一大早起来就感觉左边的手和脚变得不灵活,嘴巴变歪,说话也变得“大舌头”。家人赶紧打了,紧急将他送到浙大二院急诊,被确诊为脑中风。幸亏送医及时,经过紧急溶栓治疗,俞大伯术后恢复得不错。
回想起这次经历,俞大伯心有余悸,为什么好端端的,突然就脑中风了呢?原来,他有一直有房颤病史,但因为服用抗凝药物时经常有出血情况,为此平时不能很规律地坚持服用抗凝药物,此次脑中风发生就是因为左心耳内的血栓脱落引起的。
心内科心律失常团队经讨论后决定为其实施左心耳封堵术。术后俞大伯恢复良好,心情也变得格外美丽,他说:“再也不用担心心脏里长血栓和怕血栓掉下来了。”
微创封堵左心耳
消除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险
房颤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心慌、心律不齐,有些时候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初发房颤时为阵发性发颤,如果没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随着病程的发展,房颤反复发作可导致心房结构的改变,逐渐演变为持续性房颤,最终到永久性房颤。
随着房颤级别的加重,病灶的数量和范围会增加。房颤长期存在,使心房的收缩功能不同步更容易形成血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尤其以脑栓塞最为常见。同时,患者出现心衰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对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心血管内科樊友启副主任医师介绍,发生房颤时,心脏不规律跳动,泵血能力下降,每次跳动不能够把所有的血泵出去,就会有一部分血液留在心房内(左心耳内),留下来的血液就可能凝固,凝固后的血块就形成了血栓,血栓脱落就会造成相应血管的堵塞,发生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左心耳封堵术,是通过患者大腿根部血管穿刺并插入导管,进入心脏后精确定位,在左心耳入口处释放一个外表覆有膜的草莓形封堵器,封住左心耳,从而消除了左心耳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险,达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
心律失常亚专科:
心律失常亚专科是全国首批房颤中心、心源性卒中中心、首批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基地、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近5年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左心耳封堵等共1万余例。其中复杂心律失常的磁导航消融0余例,左心耳封堵术余例,左心耳封堵、复杂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及磁导航消融为特色技术。
浙医在线联合浙大二院心内科
开启“心脏健康直播周“
12月1日-7日每晚7点
相约浙医在线直播间
为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浙医在线联合浙江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展“心脏健康直播周”,从12月1日到7日,每天晚上7点到8点,邀请浙大二院心内科的专家们围绕不同的心脏疾病主题,为大家直播答疑。
12月1日:冠心病的预防和创新治疗浙大二院心内科蒋峻主任医师
12月2日:心脏的“门”坏了怎么办?浙大二院心内科刘先宝主任医师
12月3日:发生急性心梗如何急救?浙大二院心内科李长岭副主任医师
12月4日:房颤为什么会引起中风?浙大二院心内科樊友启副主任医师
12月5日:心脏“跳不动”了怎么办?浙大二院心内科陈涵副主任医师
12月6日:如何预防和治疗心衰?浙大二院心内科林艳主治医师
12月7日:心梗后如何快速康复?浙大二院心内科张淑芳副主任医师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任何心脏方面的问题,想请浙大二院心内科的专家们直播解答,可扫码添加浙医在线小助手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