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或者就医过程中,血常规检查是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经常会有儿童患者被医生告知血常规检查提示贫血。那么“贫血”是一种什么疾病?有哪些因素引起?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
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一种临床症状,可以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或者伴随非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症状,如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贫血一般指外周血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计数(redcells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量、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低于参考范围的低限。提示人体红细胞的增生和消耗失去平衡,或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或同时存在,使红细胞的破坏超过骨髓的造血能力。一般贫血的标准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Hbg/L((孕妇g/L)。儿童的血红蛋白参考范围根据年龄划分,10天以内新生儿Hb90g/L,1个月以上新生儿Hbg/L,6个月~6岁儿童Hbg/L,6岁~14岁儿童Hbg/L,低于相应参考值可诊断贫血。根据Hb含量,贫血的严重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4级。贫血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临床经常根据血常规报告中的细胞相关参数,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MCH)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进行贫血形态学的分类,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性贫血,帮助临床医师迅速判断初诊贫血患者可能的病因,缩小鉴别范围。如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病因学分类是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可将贫血分为3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如各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3、失血性贫血:如急性失血所致的正细胞性贫血和慢性失血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贫血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1、外周血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相关参数。还有一项重要的指标是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代表红细胞前体向成熟红细胞的过渡阶段,正常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2、骨髓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骨髓转移,引起红系增生抑制。3、生物化学检查:血清铁代谢及叶酸等检查,评估是否营养性缺乏;4、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测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病原学检查:疟原虫、钩虫感染可引起贫血;6、其他特殊检测包括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等诊断遗传性红细胞疾病。
贫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临床发现贫血之后,一般积极治疗引起贫血的原发病和诱因。临床经常应用于贫血的治疗手段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补充造血原料: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2、刺激造血:刺激红细胞生成的药物对肾性贫血和部分慢性病性贫血也有一定疗效。雄激素有刺激骨髓造血的作用。3、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环抱素A和等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输血:急性大量失血所致的贫血应该迅速输血,补充血容量。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如缺氧症状严重,也应输血。6、脾切除:对于遗传性疾病,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为首选治疗措施。7、异基因造血千细胞移植术主要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遗传因素所致的贫血。
儿童患者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哪些?
儿童最常见贫血类型为营养性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一般由于体内铁摄入减少、铁丢失过多、铁需求增加引起体内铁储备耗竭,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贫血。轻度贫血患者可以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着贫血的加重,典型病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血小板正常或增高。实验室通过铁代谢、骨髓细胞学检查、铁染色可以与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进行鉴别诊断。患儿通常缓慢起病,轻度贫血可能无任何自觉症状,中度或重度贫血可出现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脸色苍白或萎黄。缺铁的特殊表现有毛发干枯、口角炎、舌炎、匙状指甲(反甲)、消化道表现等(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对于婴幼儿、青少年,由于挑食、偏食较常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