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为烈士竖最高的碑
4月20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越野车在通往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路上一路颠簸前行,正在抢修的公路上挤满了车。司机绕开了排成长龙的拥挤的车队,从路边的村庄开到了开发区。
山坡上已经能看到不知名的花正在开着了,雨中的空气闻上去很清新。在那片连绵的山上到底埋葬着英雄的遗骨,无人知晓。杨家杖子的后人没有忘记那段历史,辽西二次大捷几个大字已经高高地竖立在高高的山顶上。
在开发区,民*局局长周凤艳对说你们来得真巧,我们昨天刚从河北回来,收集到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在谈话中,深深地体会到,那场著名的战役所留给后人的是怎样的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场战役是辽沈战役的揭幕站,我东北民主联*第8、9纵队在程子华、*永胜等人的指挥下,与国民*49*王铁汉部进行交锋。战役从1947年9月20日开始,一直打到9月24日。我*以伤亡1400人的代价,聚歼敌*16500人,敌我伤亡比例是1:11,我*完胜。那场战役我*成功阻断北宁路,解放辽西,为此后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辽沈战役前东北战场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杨家杖子开发区工会主席王绍相研究那段历史很多年,他的爷爷当年是战场的担架员。小的时候王绍相就经常听爷爷讲述那场战役的惨烈,至今他还记得爷爷描述的一个细节。当年,我爷爷和一位同村的人一起在战场上抬伤员。一次,一发炮弹打过来,我爷爷的草帽被掀走了。爷爷正要去捡,被同伴一把给拽了回来。就在那一瞬间,另一发炮弹在草帽那个地方炸开。那时在战场上,没有吃饭的家伙事儿,草帽兜当碗盛饭吃,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细节,在任何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里都没有描写出来。从这个细节来看,可以想见当年战役的惨烈。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关于那场战役中烈士的资料,开发区民*局专门派人到河北宁河等地进行实地走访。在走访中,民*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些烈士的遗孤。听他们讲述的故事,让人很是感动。一位老人今年65岁,65年前他的父亲在杨家杖子战役中壮烈牺牲。父亲牺牲的时候,他还没出生。部队把烈士证送到了村里,村里人没敢把抚恤送到那位牺牲的战士妻子手里,因为她正在怀孕期间。那时的抚恤就是40斤小米,村干部把小米存起来,等着孩子降生的时候给送去。隔了几个月孩子降生了,村干部把烈士证和小米送到牺牲的战士妻子家里。由于时间隔了几个月,小米已经被虫蛀了。战士的妻子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捧着丈夫的烈士证泪如泉涌。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那位战士的妻子抱着孩子来到杨家杖子寻找丈夫的遗骨。可是找遍了杨家杖子的群山,也没有找到丈夫的遗骨。牺牲战士的妻子在临终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找到你父亲的遗骨,那样我才能安心。老太太下葬的时候,唯一的陪葬是丈夫当兵时候留下的一副绑腿。
听到烈士遗孤讲述这段故事,开发区民*局的调查人员眼圈红红的。我们一定要把烈士陵园建好,以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中国著名心脑血管专家郑国仓得知杨家杖子正在修建辽西二次大捷烈士陵园,很是感动。他的父亲就是在那场战役中牺牲的,多少年来老人一直在寻找着父亲的遗骨。郑国仓对杨家杖子民*局的人很是敬仰:你们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历史不会忘记你们,我们这些烈士遗孤不会忘记你们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成立后,高度重视烈士的安葬工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上,投入巨资为革命烈士修建陵园。目前,一期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投资600万元。整个工程占地13320平方米,其中陵园占地8520平方米,停车场占地4000平方米,战役纪念馆、办公室、贵宾休息室等设施800平方米。现在纪念碑、纪念广场和纪念馆已经基本完工。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将达到3000万元,分期完成施工。
纪念碑呈三棱型,指向天空,碑高19.47米,象征1947年的辽西二次大捷。碑体正面下方刻纪念碑文,左下方刻烈士名单,右下方刻修建陵园铭文。整个陵园选址一处叫黑鱼沟的山沟里,现在的规模,是施工人员用石头一点点踮起来的一个山坡。工程可谓浩大。
杨家杖子开发区领导高度重视烈士陵园的建设,开发区资金紧张,但是对烈士陵园的投资却丝毫不含糊。开发区主任郑子清说我把活人的事情管好了,但是不能忘记死去的革命烈士他指示民*局,你们拿个可行性报告给我,资金的事情不用你们操心很快,一座气势恢宏的烈士陵园就出现在开发区的大山上。
当地的老百姓看到这座纪念那场战役而修筑的烈士陵园,从心里往外地感到敬佩。单春恩今年75岁了,在杨家杖子工作了39年。对那段历史,他了解一些。常听一些比他年长的人谈起那场战役,谈起那位出神入化的将**永胜。开发区建烈士陵园,这位有着52年*龄的老共产*员很感慨。革命烈士不怕牺牲,爱*,爱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纪念和学习。烈士陵园的建设是个很好的教育基地,教育后来人发扬烈士的优秀传统,真正脚踏实地去干事业,发扬拼搏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开发区的建设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座烈士陵园的纪念碑,高高地竖立在烈士当年战斗过的山顶。竖立高高纪念碑的后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对烈士的敬仰,证明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奋斗不息的铿锵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