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
掌握中医穴位知识,
就等于找到了
人体与生俱来自带的“养生按钮”。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些“养生穴”,
按对了,强身健体!
百会穴
:百会穴属督脉,在头顶正中央,是人体的最高点。百会穴的定位是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便捷取穴法为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病;失眠、健忘等。
:以点按为主,点按酸胀为度,一次持续10秒。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按揉此穴可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紧张或焦虑。
:将双手扣在头后部,双手拇指恰好点在风池穴处进行点揉,由左向右,揉的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揉一会儿觉得头晕,就少揉一会儿。
肩井穴: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一侧手通过前胸顺势搭置在对侧肩部,中指所对肩膀中间的位置为肩井穴。
:对于颈项强痛,肩背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用力按揉2-3分钟直到有酸胀感,另一侧同样操作。按揉完之后,可用手掌紧贴颈部后方,稍用力来回摩擦颈部约50次直至发热,换另一手同样操作。
曲池穴:肘部,屈肘最高点凹陷处。
:上火发炎,咽喉疼痛不舒服,按按曲池穴,可达到清热祛火的目的。对于因热、干导致的便秘,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曲池穴降压效果最好,若血压居高不下,除药物调理外,可以试试曲池穴。
内关穴: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
: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关元穴: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
: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
: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膻中穴:位于人体躯干的*金分割点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者,为气之海”,膻中是气会之穴,容纳人一身气机,于各类“气”病,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均有缓解,同时还有助于调理慢肝病及性支气管炎,经常艾灸此穴,可助人体打开“气闸”,让全身之气通行。
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膈俞穴: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膈俞穴位于心俞、肝俞之间,为气会之穴,它具有活血止血、补血养血的功效,主要调理各种血虚证、出血证和血瘀证。
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小腿外膝眼下三寸所在)。
:阳陵泉为筋之会穴,也是胆经的合穴,具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
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膝眼外下四横指。
: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说的是,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按压足三里10分钟,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
:用大拇指或者中指按压,以酸痛感为准,每次5秒,反复5—10次。
来源丨中国中医健康时报生命时报养生中国中国中医药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丨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