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入冬之后,很多人都开始考虑进补的问题。不过,“冬令进补”的习俗对现代人来说,有可能成为不利健康的饮食方式。
现代人大多是营养过剩、不均衡,日常饮食里,热量、蛋白质、脂肪本来就吃得太多,如果冬天还要拚命地“补”,吃下一堆动物性脂肪、蛋白质、胆固醇等,只怕很快地,糖尿病、痛风、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就会找上你。吃补是门大学问。中医师都强调,补不能随便吃。怎么补、吃什么都要依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同而定。补错了,就是愈补愈大洞,离健康愈来愈远。
一、冬季进补须知道
1、所以准备进补前,先了解自己的体质、身体情况等适不适合吃,或是该吃些什么,保险一点,还是请中医师给提提建议吧!
2、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进补时还有西药必须一并服用,也要注意药物混用的问题。事先向医师询问,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3、再次强调一句老话──长期保持均衡的饮食,才是最佳的进补方式和养生之道
二、谁不适合吃补?
冬令进补不是人人可吃。专家指出,有9种类型的人是只能闻香,不宜动筷: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肪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饮食宜清淡,不适合吃油腻、动物脂肪多、胆固醇高的补品。
■肝胆疾病患者。以中医角度看,这类病人多属于湿热体质,不适合温补。
■肠胃疾病患者。尤其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补品中的肉类多半不好消化,而且其中的酒及辛辣的调味品,如姜、辣椒、八角等容易刺激胃肠粘膜,可能愈补愈严重。
■痛风患者。当然,又是肉汤(普林含量高)和酒(阻碍尿酸代谢)惹的祸。
■实症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痰多、胸部闷、腹部胀痛、大便秘结、小便涩痛、舌苔厚腻等。
■上呼吸道感染者,如感冒、咽喉炎、扁桃腺炎等。
■热症者。这一类人通常会面红耳赤、口唇干燥、口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燥症者。多为舌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燥结及皮肤干燥。
■阴虚体质者。例如某些更年期妇女、慢性肝炎、肺结核患者、接受放射线治疗者等。
三、冬季进补原则
1、多吃新鲜果蔬
冬天有很多的新鲜水果,如梨、葡萄、石榴等。中医认为,梨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葡萄益气生精,能够补益肝肾。有益于延缓衰老,预防癌症,维护身体健康。但是,水果中含有一些糖,对于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脾胃寒凉的人,不适宜吃太多偏凉性的水果,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2、进补适度,控制体重
“贴秋膘”更适合“苦夏”的人。对于那些夏天呆在空调房里,并没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的人来说,秋天再贴秋膘的话,体重很容易就会超标。合适的体重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冬季进补要适度。
3、适量进食肉、蛋类食物
很多人在冬季讲究进补,但是吃太多的肉会给消化和代谢器官增加负担。适量进食肉、蛋类食物,少吃肥肉,选择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且脂肪含量较少的禽肉是明智的选择。
4、食宜温,少寒凉
冬天不宜吃过凉的食物,尤其是直接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物,进食以温热为宜,避免胃肠道不适。
5、及时补充水分
人的身体中最多的就是水。冬天比较干燥,要注意及时给身体补水。口渴是个滞后的缺水信号,不要等感觉到口渴了才喝水。
6、膳食营养平衡是基础
冬季仍然要按照膳食营养平衡的原则来合理安排饮食,单纯靠某种食物是难以达到补益作用的。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来按比例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
7、饮食要清淡和规律
大鱼大肉的进补,不利于冬季养生。冬季应坚持清淡和规律的饮食。
8、谷薯类为主,适当搭配粗粮
谷薯类食物为主,注意粗细粮搭配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山药、红薯、芋头等属于薯类食物,比大米、白面含有更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用其替代部分主食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适合在秋季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