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4日上午9时,4C-结构心脏病论坛1圆满举行,本次论坛以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及左心耳封堵术治疗进展为主题,由福建医院的陈良龙教授,医院苏晞教授,医院陈维教授,中国人医院徐凯教授,医院方臻飞教授以及厦门医院的王斌教授主持。
首先,浙江大医院的王建安教授进行了“经导管二尖瓣及三尖瓣介入治疗的进展”的专题发言。
二尖瓣的解剖结构远较主动脉瓣复杂,其器械的开发及技术上都有较多壁垒需要克服。王建安教授从二尖瓣Carpentier分型说起,着重强调了2D和3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评估二尖瓣病理改变是否适合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的主要依据。
接着他又从目前全球应用较多的Mitraclip讲起,介绍了各类二尖瓣创新器械的发展,包括PASCAL、Dragonfly、MitralStitch、以及经心尖的Tendyne器械等,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介绍了我国原创经股静脉二尖瓣介入治疗器械Dragonfly在单叶抓取能力及夹角可调性上的优势。
在三尖瓣介入治疗方面,各种修复/置换装置和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的一大技术难点在于,常规经食道超声影像上难以获得清晰的结构信息,需要介入医生和超声医生的密切配合。
目前,针对三尖瓣缘对缘修复的多项临床注册研究正在进行中,现有数据显示,该技术总体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另外,包括Triclip、Dragonfly、LuXValve等各种器械的应用也正在评估之中。
总的来说,二尖瓣和三尖瓣的介入治疗是下一个攻坚堡垒和契机,尽管目前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我们仍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接着,中医院的吴永健教授为我们进行了版ES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的解读。
在版指南的基础上,版指南在整体治疗评估策略、瓣膜病治疗方式、新技术新器械的研发以及药物管理上都进行了调整。新版指南更强调心脏团队的综合作用,要求医疗协同体、瓣膜病中心、瓣膜病门诊对患者进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协同评估。在风险分层方面,新指南指出了STS-PROM评分和EuroSCOREII评分在TAVR患者风险分层上的局限性。在AR的干预指针上,AR伴LVESD50mm或LVESD指数25mm/m2患者的手术推荐从IIa类提升为I类,并删掉了LVEDD70mm的IIa推荐,提高了LVESD的评估地位。在AS方面,手术适应证进一步放宽,TAVR的适应证也进一步扩大,强调根据个体临床及解剖特点进行干预方式的选择。另外,原发性MR介入治疗推荐的证据等级也得到提升。
此次指南的更新体现了瓣膜病治疗证据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进展。吴永健教授的解读让我们更明确地理解了此次指南更新的重点,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推动我国心脏瓣膜病诊疗规范。
医院的陈茂教授就《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抗血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陈茂教授提到,由于目前TAVR适应证扩大,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也愈加多样化,不同个体间表现出较大的缺血与出血风险差异,因此要综合患者的多方面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出血风险评估。
对于无OAC适应证的TAVR术后患者,共识建议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且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有AF等OAC适应证的TAVR术后患者,建议终身口服抗凝药;TAVR术后合并其他抗血小板指针(如PCI)时,应按照PCI抗栓指针执行;当有明确临床瓣膜血栓形成的证据时,应考虑VKA治疗,但对于亚临床瓣膜血栓(HALT和RLM)暂不推荐常规抗凝治疗。该共识综合了ESC、AHA等国际抗栓指南及共识,并结合国内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TAVR术后抗栓策略。
最后,陈茂教授提到,目前仍有许多研究上的不足和盲区,例如抗栓治疗的起始时机,持续时间等,未来仍需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充实该领域知识。
上海医院的何奔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左心耳封堵年度进展。
他首先为我们讲解了包括LAAOSIII、PRAGUE-17等重磅研究的结果。其中,PRAGUE-17的四年随访结果显示,LAAC在预防高危房颤患者主要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事件方面不劣于NOAC,且长期非手术相关出血风险显著降低,证明了LAAC在房颤卒中预防中的地位。
接着,何奔教授为我们介绍了LAAC器械方面的进展,并重点讨论了塞式Watchman封堵器和盖式Amulet封堵器之争,两种封堵器的优缺点。近年来,我国LAAC领域发展迅猛,技术规模不断扩大,原创研究不断登上国际舞台,多种国产封堵器也开始崭露头角。
总体来讲,LAAC在过去一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一年,能继续秉承积极和规范的理念,厚积薄发,推动LAAC技术的规范和普及。
此次4C结构心脏病论坛——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及左心耳封堵专题从多方面展示了心脏瓣膜病及房颤介入治疗在诊疗技术、器械创新、患者管理方面的进展,使与会者对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