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偶发或频发。早搏患者多没有明显的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可以是一过性的,或是持续存在的。很多患者在被告知存在心脏早搏时,会心存忧虑:早搏是不是心脏病?
29岁的张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张女士所述,其在怀孕四个月时,就被告知有心脏早搏,生完孩子后停了两个月再次出现,而且越来越严重。现在,张女士感觉每天都特别累,外面有点声音就会心慌,还容易发火。医院后,被告知并非心脏病,之后医生还给开了药。但是张女士吃了一周后心跳就慢到40多次/min,不得已只能停药。不是心脏病,不能吃药,那该怎么办?
对此,医生指出,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而早搏对患者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无心脏病基础及心脏病的类型和程度。张女士并未有心脏病病史,其早搏为良性的。这种症状不是心脏病,而是“心病”,长期处于焦虑之中,早搏症状会越发明显。
对于该类患者而言,最好的治疗其实是不治疗。一般而言,患者若能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担忧,注意消除思想顾虑,避免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充分休息,即可有效缓解症状。
如何正确对待早搏?
临床统计表明,高达70%左右的人都出现过心脏早搏的现象,只不过因为症状不明显,并未引起患者的重视。所以说,心脏早搏并不是病,对于非心脏病患者而言是无害的。多数情况下,患者注意自查诱因,规避风险因素后,可缓解症状。但是,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早搏,患者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功能性早搏:正常人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大脑神经过度兴奋和抑制可致功能性早搏,常见诱因包括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吸烟、饮酒或饮用浓茶等,亦可无明显诱因。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注意休息,规避诱因,症状即可得以缓解。
2、器质性早搏:疾病因素所致,多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炎、甲亢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其他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疾病、低血钾、低血钙、酸中*及碱中*等也可致早搏。该类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3、药物和手术:洋地*、锑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或麻醉药等药物可诱发早搏;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也可致早搏发生。该类患者应遵医嘱减药或换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