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李秀婷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如今,还有许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而看不起病,不少人甚至拿不出几千元的医疗费用。但实际上,针对各种急需救助的患者,政府有不少专门的社会救助政策,也有不少基金会可以提供社会救助资源。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能申请什么样的救助项目。
12月13日,广东省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疗救助共享平台正式启动,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贫困患者医疗救助资源线上查询平台。医务社工利用这一平台可快速帮助有需要的患者查询到最合适的医疗救助项目,并帮助患者进行申请资金救助。
国际上最早的医务社会工作开始于医院。医院设立社会服务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重点解决医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病人经济困难、出院后换药不便等情况。
“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中断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重新启动开展,最近十多年,由政府、社会团体、教育机构主导的医务社工大大发展,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工作委员会主委、副会长王杉教授表示。
年进行的国家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发现,需住院而未住院的居民中,经济困难都是最主要原因。而其中有13.9%的低收入人口选择了不住院接受治疗。
王杉表示,医生给予患者专业的治疗建议,但这个建议是否能执行,还需要考虑患者家庭的支付能力、工作状况等影响因素。“此时,医务社会工作者出现,帮助病人去解决非医疗的相关问题,从而得到最好的医疗结果。”王杉说。
例如,医务社工可以协调各种社会资源,申请慈善基金救助,帮助先天性心脏病、失聪、白血病等患儿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程瑜指出,年美国医务社工有17.65万人。医院每张床位有1个医务社工,截至年全港共有余名注册医务社工。“中国医院每张床位有1个医务社工的比例,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医院+机构+社区的合作模式。”
年,国家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提出将社会工作切入到医疗救助中,由医务社工把政策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群众。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雷杰介绍,他的团队调查发现,在广州设立医务社工岗位或购医院,往往更加重视心理疏导、朋辈支持、志愿团队培育等,缺乏专门处理救助个案的岗位和人员,尤其是缺乏便捷查询并应用政策的信息平台。
因此,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中山六院医务社会社工暨志愿服务工作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广州市社会救助资源查询系统”,并派专人定期进行信息的动态更新补充,让社工能更方便即时查询相关救助信息。
雷杰介绍,该系统内的救助资源包括政府本身的社会救助政策,包括一些政府专项救助项目;也有社会力量的救助信息,共收集了个慈善基金的救助项目,覆盖了重症血液病、先心病、白内障等27个病种,均适用于在广州接受治疗的个案。
医务社工在系统中输入病患的信息,就会马上返回相对应的救助基金的名称、种类、准入条件、救助内容。“目前,这一系统仅适用于广州市的个案,我们希望未来全省21个地市的医务社工都可以通过这一系统进行查询。”
据介绍,该查询系统与中山六院和医院医院的医务社工部和11家社会组织开展了合作,目前共介入了35例个案,成功救助和咨询个案15例,金额共计34.52万元,其中9个成功申请了政府救助,6个申请了基金会救助。
医务社工平时都做些什么工作?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部学生助理小李告诉记者,在中山六院,固定的医务社工有2-3人,此外还有五六名学生助理。他们介入医疗救助,首先是要收集医疗救助的政策信息、基金会等社会救助力量信息,交给技术公司,转化成“广州市社会救助资源查询系统”上的电子信息。
同时,医院的各个科室,去发现有救助需求的患者个案;患者的医疗费用缺口很大,医院的医务社工提出救助申请。“我们会在各科室放置医务社工服务的宣传单,患者有需求可以通过科室护士来跟我们沟通。科室里发现困难个案也可以直接转介过来。”小李说。
申请者需填写基础信息表格,医务社工还会跟案主进行详细面谈,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接着,社工就会去上述查询系统中搜索了解哪些救助项目适合案主,并作为案主的代理人直接去与基金会联系。
如果案主符合条件,医务社工就会协助他们去收集相关的申请材料,包括病情说明和家庭经济证明等,寄给基金会。顺利的话,案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拿到救助款项,医院的账户。
小李回忆,建立这一查询系统后,他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救助个案是一个老家在广东河源的新生儿,因早产在中山六院住院治疗,家庭很困难。医务社工通过面谈了解家庭信息后帮他们申请了春苗基金会的资助,成功获得了1万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