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昭通市王先生的孩子在昆明顺利出生,几声呱呱坠地的哭声后,孩子声音却越来越弱,随即出现窒息和颜面、口唇青紫等症状。
血气分析显示,孩子的氧分压只有32mmHg,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至48mmHg,乳酸高达7.7mmol/L,严重酸中*。
医院立即为其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支持,但缺氧状况改善不佳,孩子病情极其危重。出生4个小时后,医院紧急将孩子送医院救治。
据了解,婴儿在母亲腹中28周时,医院产检发现心脏彩超异常,产妇在当地医生建议下,医院检查确诊,胎儿心超提示为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少见的复杂先心病,50%的患儿在出生1个月后就会死亡,所以出生后要尽快做手术。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先心病。但是无论如何,要为孩子争取一线生机。”王先生和妻子得知此前己有类似低龄低体重危重患儿医院得到很好的手术治疗,医院小儿外科团队建立了联系,为孩子出生及后续救治做好准备。
医院在孕妇预产期就做好了准备,随时等待患儿到来。入院后,医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为患儿完善了相关术前检查,调整术前状态。在出生后第3天,由院长助理、外科管委会主任王小啟教授带领小儿外科团队为患儿施行了大动脉调转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儿返回PICU。
在全体医护精心看护下,患儿于术后第1天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撤除呼吸机,呼吸循环平稳,日前顺利出院。
王小啟
新生儿阶段先天性心脏病高危患儿比例极高,许多病种在这个阶段有很高的自然病死率,如大动脉转位需在生后尽早纠治。
根据资料,先天性心脏病占我国出生缺陷疾病首位。围产期正确的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对于改善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预后至关重要。
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发挥专科优势,在中医院的支持下,在省内率先开展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围生期管理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合作,根据母婴病情提供诊疗“绿色通道”,制定分娩方式及产后新生儿期诊疗救治方案,出生后即刻评价胎儿心脏结构以及功能变化、早期确诊和内外科联合干预,提高新生儿期救治成功率,降低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围产期病死率,为低龄低体重的先心病患儿打开生命通道。
截至目前,医院已为百余名先心病患儿开通产前产后一体化“绿色通道”,患儿均获得高水平救治。通过先心病患儿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云南及周边重症先心病患儿在“家门口”即可得到高水平救治,迎来了“生”的希望。
声明:本文文字转载、中国妇幼健康,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