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性心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汉市急救中心建高质量院前急救体系,人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

峥嵘路·倾听

电话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上千万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急救人不舍昼夜、风雨兼程。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全国院前急救高地”的发展定位,建立体系健全、指挥高效、院前院内协同、水陆空互补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城乡协调、平战结合、空地协同、院前院内一体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急救服务。

——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

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执行任务。

年,武汉市急救中心宣告成立,依靠仅有的10台救护车,承担起江城急救保障任务。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数百台各具功能的急救车辆畅达武汉三镇,“水陆空”立体急救网初具规模,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速,为千万人口大城市构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

畅通一条“生命线”

2声响铃内接警,1分钟完成调度

年4月6日凌晨,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电话铃声急促响起,接线员王亮当即接听,但电话那头只传来微弱的喘息和“咚咚”两下敲击声。

电话那头发生了什么?报警人为什么不说话?王亮迅速在调度系统中查询该电话号码近一年来的呼叫记录——如果该号码曾使用过救护车,系统中就一定能找到患者的住址。

几秒钟后,王亮在查询系统中匹配到该电话号码的历史用车记录。他立刻进行诱导性的问询:“您是不是说不了话呀”“我这边有您之前用车的地址,您是不是在这里”听到对方艰难而沙哑地给出肯定回答,王亮立即就近调派车辆前往。

5天后的清晨时分,接线员谭娇龙同样接到一个“无声通话”。在报警人无应答的情况下,谭娇龙却在电话里听到了清晰的叹息声!她挂断电话回拨,却发现对方电话已欠费停机。没有丝毫犹豫,谭娇龙立即自费为这个电话号码充值30元,“生命通道”得以重启,患病老人经及时救治脱离危险。

如果将一个急需救助,却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交流的来电轻易放弃,就有可能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面对不可重来的生命,急救人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血液,先后涌现出“生命接线员”刘清、“充值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的谭娇龙、“捐髓救人彰显医者仁心”的乐薏等先进典型。

2声响铃内接警、1分钟内完成接听受理、实现服务0投诉!“”被视为指挥调度中心的“铁律”。年上半年,市急救中心接听急救电话40多万次。为做好急救保障,中心开通5条语音专线,可保证个急救电话同进同出。此外,在武昌、汉口分别建立一个电话应急调度室,一旦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出现故障,应急调度室立即启用,保障电话畅通无阻。

打造一个“10分钟急救圈”

年内中心城区布局86个急救站,急救半径进一步缩短

武汉空中急救。通讯员罗双萍摄

“武汉市急救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介绍,今年上半年,市急救中心中心城区受理电话量40余万次,出车量8.8万次,日均有效出车趟次,平均出车反应时间1分9秒,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0分17秒。

近年来,武汉市进一步织密织牢急救网底,积极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今年截至目前,梨园急救站、星火急救站、桃花岛急救站、宗关急救站、钢都急救站、红钢城急救站、中南二路急救站、宋岗急救站、积玉桥急救站、湖大急救站、台北路急救站、光谷同济急救站等12个急救站相继投用。年底以前,中心城区将布局86个急救站。

针对新开发片区、城中村改造区急救网络建设滞后的短板,年内,武汉市将在新城区建起13个急救站,打造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积极发挥“一主引领”作用,陆续与鄂州、孝感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城市圈急救协作。

与此同时,武汉市急救中心持续推进急救服务专科化,结合疾病谱变化和网络医疗机构专科水平,选择合适的机构联手建立专科特色急救站,推行精准急救。目前,已启用包括胸痛、脑卒中、高速公路创伤、新生儿、高危孕产妇、传染病、精神病等特色专科急救站11个。

江旺祥介绍,整个“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急救站将达到90个,新城区急救站达到50个,科学拓宽急救版图,缩短急救半径,极大地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构建一张“立体急救网”

急救触角“上天入水”,立体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今年4月,一名出生仅17天的十堰宝宝,因患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生命岌岌可危。一架救援直升机直飞十堰,紧急转运小患儿来汉救治。

江旺祥介绍,作为区域急救医疗高地,市急救中心不断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实现、、、四方实时联动,并与水上公安、通用直升机公司协作,持续推动水陆空立体急救网络建设。

年,武汉市成为国家首批航空医疗救援试点城市。次年,全国首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空地一体化急救站——武汉市急救中心太子湖急救站建成启用。此后,武汉“空中急救”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空地急救站2个,在建空地急救站2个。同时,医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将建成8个规范停机坪,航空医学救护“1小时急救圈”将逐步夯实。

截至今年9月,武汉航空医疗救援已有例,航线覆盖多个省份,为急危重症患者架起了“空—地”生命连廊。武汉成为东部、中部地区飞行数量最多纪录的城市,转诊成功率%。

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江河湖泊错综复杂。为弥补水域急救资源和水上警情协调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武汉市急救中心分别在长江武汉段、东湖畔建成水上急救站,在建汉江段急救站1个,与公安、消防、海事以及社会志愿者团体联合开展水上急救,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至此,武汉急救触角“上天入水”,独具特色的水、陆、空立体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建设一个“城市急救大脑”

来电即定位,上车即入院

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通讯员罗双萍摄

在武汉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中心,求助电话接起的同时,系统便自动锁定呼叫者位置。

“传统的呼叫方式是由接线员问清楚患者位置、病情,再调派救护车前往,而在短时间内获取完整而准确的信息存在一定难度。”江旺祥介绍,语言障碍、醉酒、外地来汉者往往无法说清楚所在位置,给派车带来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武汉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武汉市急救中心早在年就开始谋篇布局,聚焦“互联网+院前急救”,及时推出“互联急救APP”“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