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寻找浙江经济新动力
转型升级关键的下一步
这是我第五次采访省两会。
遇到了一个“第一次”—浙江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为7.5%左右,低于8%—据说,这是近二十年来的第一次。
中国经济新常态,人们早已归纳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个本质特征。
假如浙江经济是一台汽车,那么,在GDP速度减档之后,上哪儿去寻找全新的驱动力?
在和代表委员们的交流中,我在不断地寻找着答案。
浙江眼光+大数据=商机无限
今年的经济会怎么走?
今年的钱要怎么赚?
遇到很多代表委员,我都会提这两个问题。
“形势不容乐观,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可能要比去年还差。”省人大代表、温州东方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对我说。而省*协委员、荣安集团董事长王久方用的表述方式,则是“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经济形势总体趋稳。”省人大代表、中国原野农业集团董事长李星涛则属于谨慎乐观型。
说谨慎,是因为他判断,“局部依然会严峻,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和高耗能产业,会继续淘汰洗牌。”
说乐观,是李星涛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了信心。“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现代高生态循环农业……都会继续发展。”他说,从事新兴的产业,不能只看短期是否赚钱,要长期地看,战略地看。
和经济走势判断类似,对于怎么赚钱,大家的回答也有共同的关键词:互联。
“现在大家为什么热衷于信息高速公路、云计算、大数据?因为谁更快更精确地获取市场信息,谁就占有先机,并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优势和竞争力,能对传统经济进行补充和提升。”
李星涛自问自答。
“发展信息经济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机遇,更多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可能都会搭建强大的电商平台,这也是转型的机遇。”
王久方则很郑重地对我说。
正如省人大代表吕义聪与我说的:三十年前,精明的浙江人找到了市场里的商机,那么现在,又一次需要放出浙江眼光,在云计算,大数据里,敏锐地找到新时代的商机。
“土”生态+“洋”络=小城生财之道
如果老板们看问题的出发点,很多时候还围绕着自己的企业,自己所在的产业的话,那么基层父母官们,又怎么想的呢?
我遇到了省人大代表、开化县委书记鲍秀英。
说起发展,她先说了两个数字:2014年年初,钱江源头的开化日均快递包裹量不足500件,年底,增加到3000件。
这6倍的增长,不是山里人学会了淘宝上买东西,而是学会了上卖东西。
1.5个亿,对于杭宁温等发达地区,根本不算个大数字,但这个络销售额,对开化这个浙江“西大门”,以前以生态功能保护为重的山区县来说,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味”的生态条件+洋气的互联联姻=开化的生财之道。
“环保、健康、旅游……这些产业我们开化都有优势和条件”,她说,“新常态下,开化把培育新的增长点放在首位,继续做好生态这篇大文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再翻翻这次的*府工作报告,里面也正强调,环保、健康、旅游、时尚等产业,将成发展重点。
实体经济+信息经济=未来发展
在省人大代表、台州市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任金森的时间表上,开完两会,马上要去拜访各大品牌服装的上旗舰店。
受电商的冲击,任金森的一家百货商场生意清淡不少。但对于互联经济和实体经济,他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共存的关系。传统行业应主动出击,结合互联,探索全新商业模式。”
他准备主动邀请电商进驻他的商场,“线上线下一个价,你可以上下单,到我实体店里提货。上有价格优势,我们实体店可以体验,服务好。”
浙江是市场大省,现在实体经济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任金森的尝试,其实已在进行。
2014年,我省致力于“互联+X”的融合渗透,改造传统市场、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比如针对市场大省特点,通过电子商务形式,把实体市场与上市场相互融合,推行“一商两店”、“一市两场”的传统市场转型升级。
省人大代表孙利育对此深有体会。“我省茶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化经济模式助推了茶叶的经济发展”,孙利育边说边用手比划起来,“我们新昌,有中国茶叶交易市场,今年仅一个双十一,把传统销路搬到了上,有接近1亿元销售额。”
在孙利育眼中,电子商务、信息化融合的新常态经济模式,不仅仅可以点个赞,更应该上“头条”。末了,用她的话说是:“这种经济新模式是实体市场的有效补充”。
*府简*放权
增强企业活力
省*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委书记
徐勇
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目前我们走在一个平稳中缓慢增长的阶段,更加讲究质,而非量。
我认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首先,*府简*放权,把行*审批权下放,对加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很有效的,给了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企业没那么束手束脚了,自由度大了,活力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是浙商精神。非常敏锐的市场机遇把握能力,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和能够及时应变的决策能力,这都是浙江企业家很宝贵的精神,也是浙江企业能够很好发展的动力。
再者,浙江的金融资源是不错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难题,但就金融的资源配置来说,浙江的总量在全国来说也是排名前三的。去年,浙江企业的直接融资率,从原来的十一点几上升到了二十一、二十二个点,翻了番。这样一个融资环境,给浙江经济增加了不小的动力。
本报
陈翔
梳理各类经济发展扶持*策
大力培育大型金融机构
省人大代表、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建成
企业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积极应对资产泡沫、产能过剩问题。建议各级*府以市场化原则梳理各类经济发展扶持*策,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大批中型企业,放活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建议大力培育大型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扶持发展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本报
吴朝香
更大力度释放改革红利
助企业转型升级
省人大代表、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合林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深化改革、促进转型的参与者、实践者。所以建议更大力度地释放改革红利,积极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现有产能改造提升,同时切实发挥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产业聚集,加快淘汰落后、低端产能。
本报
吴朝香
做精做专
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省*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巨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仇建平
要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首先是大环境要好,*策好,经济发展动力就足。
其次,是企业自身竞争力要提高。而要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把自身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做强、做专。
浙江民营企业多,其中中小企业又占了大头,但这些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末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认为,他们还处于一个原始状态,没有太多的技术,这样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中国很多企业太浮躁,看什么赚钱,就去投什么,大家一窝蜂地都去做。
过去三十年,确实有很多发展机会,投什么都赚钱。但现在形势往下跌了,不能这样做了,很多行业已经过剩了。
我觉得,未来十年企业的方向,就是要做精、做专、做强,有的放矢,而不是看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是非要做各方面的第一,但做唯一,在自己的行业内无可替代。像苹果公司,手机、电脑做得好,它专门做这个,进一步研究深化产品,而不会去投资房地产。
企业做好了,浙江省的整个经济动力就强了。
本报
陈翔
作者:陈翔